标题:
十一长假去西藏旅游健康行程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在路上
时间:
2010-12-1 11:34
标题:
十一长假去西藏旅游健康行程建议
十一月上旬仍是人们到西藏的林芝地区以及四川的九寨沟旅游的黄金季节,由于时值晚秋,这个季节这些地方往往是层林尽染、姹紫嫣红。不过由于天气转凉,而且这些地区的海拔比较高,因此除了平常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外,到这些地区旅游的人们,还要提防高原反应等。 ■
进藏前的准备工作
如果您想在这个季节去领略西藏进入冬天前最后的姹紫嫣红,在出发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北京华兆益生健康体检专家王庆超提醒,进藏前要做好六项准备工作: 一是停止锻炼。许多人认为进藏前一定要先把身体锻炼好,才能克服进藏后的高原反应,但这是一个误区。进藏前不要刻意锻炼身体,如果平时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在赴藏前半个月也应停下来。因为通过锻炼后的身体耗氧量增大,增加心脏负担,反而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二是要注意提前预防,最好在进藏前10天开始服用一些红景天口服液。如果口服液不方便,也可以选择红景天胶囊,携带起来也方便。此外,高原宁等药物也是预防发生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 三是预防感冒,如果患了感冒,出发前一定要积极治愈,以避免因感冒而引发肺水肿和脑水肿。在高原地区最怕的是感冒,一旦患上感冒,头痛咳嗽很快发展成肺水肿和脑水肿,极易休克。 版权@tibetour.org 四是要带好防寒物,十月起拉萨周围的地方就已经开始飘雪,虽然林芝地区海拔较低,但仍要预防气温的变化引发身体不适。 五是要准备好预防药品,如感冒药、解热镇痛的药、消炎药品、治疗腹泻的药、抗过敏的药品以及晕车药,还有缓解高原反应的药物。最好随身携带绿A螺旋藻以及西洋参等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对抗高原反应的保健品。 六是要准备好防晒物品,十月、十一月的西藏地区紫外线仍比较强,因此仍要带上一些防晒霜、遮阳帽和眼镜,以保护皮肤和眼睛。 ■
到了西藏有六项注意
除了进藏前的未雨绸缪外,到了西藏和九寨沟这些海拔比较高的地方,也要注意健康问题。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薛连璧博士提醒,一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正视高原缺氧问题。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不要紧张。因为紧张和恐惧会使心跳加快,加重缺氧症状。 二是无论是乘飞机还是乘火车到西藏后不要马上活动。应该先休息一下,姿势最好保持坐位或半卧位,这样头高脚底,可避免由于缺氧造成的脑水肿。通常人体在几小时或一两天内即可逐渐适应缺氧环境,因为西藏虽处高原地区,但还是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
三是要保持平稳呼吸,适当做深呼吸。因为深度呼吸可以增强肺泡对氧的吸收。
四是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要吃得过饱,要选择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高碳水化合物及复合维生素饮食。因为吃得过饱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可导致胃肠道内血液循环增加,导致脑缺血、缺氧加重。应该多吃些像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食物。特别是应该带些像巧克力或糖等备用,糖类食物除容易消化吸收外,在体内代谢耗氧量少,补充能量缓解缺氧及时有效。另外,饮水要适量,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缺氧症状。
五是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适当选择缓解高原缺氧的药物。如果出现头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可服止痛药;如果胸闷、胸痛持续不能缓解可服复方丹参、速效救心丸等扩张血管药物。
六是如果在服用药物和静止休息后缺氧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加重的话,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给患者吸氧治疗。条件准许的话,应将病者带到海拔低几百米的地方。
■出现了缺氧怎么办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因而形成了以低气压、缺氧、低温、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大风、干燥等为显著特点的高原气候,超过了大多数从低海拔地区来的游客机体自身调节的限度,引起一系列不适,甚至疾病。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发生了高原反应,出现了缺氧该怎么办呢?
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薛连璧博士指出,高原缺氧超过自身限度,会引起不适、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缺氧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胸闷、胸痛、疲乏无力、面部轻度浮肿、口唇干裂、鼻衄等。危重时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昏迷状态。有的人出现异常兴奋如酩酊状态,多言多语,步态不稳,幻觉,失眠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抽搐、昏迷和肺水肿,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如果出现过缺氧症状的患者无需特别紧张,短暂的缺氧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缺氧环境,人体机能即恢复正常。但是,持续的、严重程度的缺氧会造成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氧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缺氧5分钟即可造成脑死亡。缺氧是导致人体损害和一系列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几乎所有疾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都或多或少与缺氧有关。
因此如果出现了缺氧症状,通过吸氧等无法缓解时,该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缺氧性疾病的方法很多,但目前较为公认的疗效最为可靠、副作用少的是高压氧。高压氧是将患者放入一个密闭的高气压舱内吸纯氧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所谓高气压指的是舱内的压力要高于1个大气压。
欢迎光临 成都祥久幸文化交流中心 (http://yinguoyua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